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参政议政>社情民意

关于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建议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林斌 发布日期:2023-01-16 11:40:49 字体: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重点在于促进教育公平,而满足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需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解决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入学问题的教育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位”难求、就近入学难、学习过程存在问题、家校合作不畅通等问题仍存在。

一、存在问题

1.教育资源总量限制,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位难求。近年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规模不断扩大,催生了对教育公共服务的巨大需求,而城市现有教育资源无法实现有效供给,导致随迁子女教育入学难问题突显。

2.统筹规划不到位,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近入学难。《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而部分地区学校按分类招生,未提前规划好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名额,导致随迁子女就近入学存在困难。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家长吴先生反映,教育局发公告明确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以就近入学,他的孩子今年9月份应入读小学一年级,但因未购买房子,居住地附近的两所学校都以无房产证为由拒绝接收报名资料。会昌县教育科技体育局工作人员回应称,该县按户籍状况分为第一批次招生(本地户籍)和第二批次招生(外地户籍),经调查,吴先生提到的第三、第四小学由于第一批次招生学位已满,所以未接受第二批次学生资料,与房产证无关,如果附近学校的学位都满了,教体局会统筹安排,不会出现适龄儿童无学可上的情况

3.随迁子女学习存在困难、行为习惯不规范,学校交往存在问题。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存在差异,学习环境的改变、本土学生的排挤等问题,随迁子女的入学适应方面问题凸显。

根据南昌市东湖区百花洲小学调查显示,南昌市东湖区百花洲小学随迁子女占全校学生人数的24.8%,其中约80%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好;随迁子女日常学校交往中存在不自信、受排挤等问题,85.3%的随迁学生表示不够自信,不敢主动与同学交往。77.2%的随迁孩子反映曾受到本土学生排斥,从而导致随迁子女在学校中感到孤独,影响其学习成绩,影响其身心发展。

4.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缺乏,家校合作不畅通,影响随迁子女发展。随迁子女的家长大都工作繁忙,存在孩子教育完全依赖依赖学校的思想,家庭教育不到位,家校合作不畅通,严重影响随迁子女的学习与发展。百花洲小学利用问卷调查、上门家访等方式针对随迁家长工作性质、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调研发现:(1)68.6%随迁家长从事餐饮经营等服务行业,没时间陪伴孩子是常态。(2)随迁家长不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存在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缺时间(工作时间偏长),二是缺机会(学校忽略或对弱势家庭有思想偏见),三是缺动力(家长固有观念认为参与学校活动没什么用)。

二、措施建议

1.做好科学研判,进一步扩大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掌握随迁子女的规模、分布、受教育过程变动等信息,准确把握其教育需求动向,有利于流入地政府针对学校数量、规模、经费投入、学位供给等作出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主渠道作用,以公办学校为主,在严格控制班额前提下,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及时入学。

2.加强对随迁子女信息的登记管理,预留随迁子女入学名额。建立农民工随迁子女信息统计库,加强随迁子女电子学籍信息跟踪管理,掌握所在地随迁子女入学需求,引导各学校统筹安排随迁子女入学名额,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近入学。

3.重点关注随迁子女的学习与交往,营造温馨有爱校园氛围。学校应建立随迁子女适应帮扶机制,成立随迁子女帮助小组,关注随迁子女学习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积极鼓励随迁子女参与学校活动,消除本地与老师对随迁子女的歧视与偏见。

4.加强随迁家长教育工作,畅通家校合作平台。组建家庭教育名师讲团,走进社区,匠心独运地为家长提供丰富而有营养的家庭教育“精神食粮”。开展家庭教育理念讲座、家庭成长互助沙龙等活动,帮助家长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观、新的人才观,改善家庭氛围,培养合格家长,将家长变成家长学校的学习者、支持者和家庭教育的同盟军。

分享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分享文章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