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参政议政>调查研究

系统治理稳步推进 精准施策任重道远

——南昌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民进南昌市委会 发布日期:2023-01-18 10:36:03 字体: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勇敢肩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历史责任和政治担当,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

省会南昌,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与全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相邻,城区内赣江、抚河交汇,象湖、青山湖、艾溪湖等八大湖泊密布,辖区水域面积达到29.78%,是全国省会城市中水域面积占比最大的城市,曾被誉为“鄱湖明珠,中国水都”,2022年,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全球仅25座城市入选)。

南昌在水环境领域可谓亮点纷呈,获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列入国家住建部监管平台的10处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劣V类水整治成效明显,基本实现“长治久清”。

一、水环境治理的“南昌实践”

回顾南昌近年来的水治理历程,突出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重视程度高。南昌深刻领会绿色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会议多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第一时间研究贯彻落实措施,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县(区)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总指挥长、市长为指挥长的城市水环境治理攻坚行动指挥部,抽调相关部门人员成立市指挥部办公室,专人专岗开展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全面推进河湖长制,设立河长湖长数量1547名,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村全覆盖、江河湖库全纳入、区域流域相结合”四级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实现从“见河长”到“见行动”“见成效”的转变,构建了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二)投入力度大。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工作,实施了赣东大堤风光带、乌沙河环境治理、经开区麦园垃圾填埋场等10亿量级大型治理工程。特别是针对2021年5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指出的南昌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改造滞后及污水直排整治不力等问题,立即开展了城市水环境治理攻坚三年行动,多渠道保障资金来源,2022年至2024年期间,市本级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30亿元,三年不少于100亿,并积极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争取国开行支持,对主城区和南昌县城区的市政雨污管网进行系统治理。

(三)措施维度广。多措并举打出了水环境治理的组合拳,实施八大标志性战役、30项专项行动,赣江饮用水水源保护、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工业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农业农村污染防治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精心打造赣东大堤坝风光带、鱼尾洲、青岚湖、瑶湖、北潦河等湿地公园,推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创建国际重要湿地,全市湿地面积保持在15.3万公顷。开启裘家洲生态保护工程和安义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建设,塑造“四面碧树三面水、一城香樟半城湖”的南昌城市印象。此外,南昌还全面实施水生生物保护区、鄱阳湖南昌辖区等重点水域的禁捕退捕工作。着力推动安义县——奉新县、新建区——永修县签订跨市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有效加强湿地保护及流域生态补偿,全市累计获得省级流域生态补偿资金1.15亿元。

(四)整治速度快。有序推进环保专项整治问题整改,建立科学部署、定期调度、通报考核、督察督办闭环管理机制。2018至2020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共11个,已完成整改8个,完成率72.7%,2个问题整改达到序时进度。2018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审计指出问题24个,有整改时限的22个问题均已完成整改,完成率100%,长期坚持的2个问题整改达到序时进度。通过开展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引水调水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等工程措施,有效解决青山闸、蓑衣荚等污水直排问题及前湖、乌沙河、青岚水渠等河湖水质差问题,市城区水环境质量得到大大提升。

(五)监督尺度严。加快推进环保督察典型案例整改。制定了《南昌市中央环保督察典型案例曝光问题立行立改工作方案》和《南昌市中央环保督察典型案例曝光问题整改工作方案》,梳理出立行立改的5个方面22个项目,已完成整改20个。同时,为做好后续整改工作,针对典型案例曝光问题的整治,制定了《南昌市中央环保督察典型案例三年整治行动实施方案》(2022年-2024年)。扎实推进“绿盾”专项行动问题整改。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开展“绿盾2020”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绿盾2017、2018”专项行动涉及问题33个,整改销号率100%。“绿盾2019”涉及问题9个,整改率88.9%。

(六)完成效度强。截止今年8月份,全市国考断面地表水优良率为90.9%,达到国家考核标准,全市达到II类水质断面比例为69.7%,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赣江干流10个断面继续保持II类水质。全市13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城区水环境质量得到提升,监测的24个城区主要河湖水质,其中20个河湖水质达到一般景观要求,占比83.33%,东湖、象湖、前湖、碟子湖、九龙湖、五干渠、抚河故道、玉带河水质均同比上升。

二、存在的问题

水治理工程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作,尽管我市已取得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小财力与大投入的矛盾。一是系统治理资金需求大。当前我市对城市水环境问题开展系统治理,如此高要求、高目标、大投入、大行动的治理行动尚属首例,这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据了解,2022-2024年,仅南昌市城区开展雨污管网整治就需投入资金近200亿。二是政府财政压力大。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经济放缓,地方财政“三保”压力加大,政府“过紧日子”将成当前一段时期常态,如何科学合理推进水生态环保领域项目工程建设,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需要相关部门聚智集力共同研究。三是项目投资区间跨度大。由于项目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定位不一,投资金额区间跨度大,容易造成项目建设的关键工程与绿化景观工程等非紧急的附加工程资金挤占、工期延长等情况。

(二)局部利益与整体目标的矛盾。一是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统筹难。一些传统制造、资源开采,城市基础设施,滨水型文化旅游综合体等类型市场主体一方面是地方财税贡献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也是水生态保护的主战场,如何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一项摆在南昌在水生态环境治理方面需要答好的一张考卷。二是分县区治理和全市一盘棋统筹难。目前,我市的城市建管领域的机构改革还处于推进阶段,水利、水务、管网、景观等诸多业务领域职能交叉重叠较多,与县区的职责也划分不清,部分县区的河流水环境治理项目竣工交付的整体效果尚可,但与规划蓝图仍然有不小差距,特别是没有很好地解决水源流动性差、水质不佳的顽疾。

(三)定量考核和定性考评的矛盾。在持续保持环保整治高压态势下,具体的行业执法部门由于执法检查时间短、任务重,倾向于将数据作为最大的依据,以“数”过“考”的考核方式,掩盖了工作的真实目标。如环保部在鄱阳湖南昌湖区南矶山断面水监测站监测水体水质下降,总磷浓度超标问题,相关部门多次向上协调无果,只好采取引附近农田渠道水进湖等逆向措施通过国考。调研还发现我市市政公用集团下属一上市企业近年来加速扩张,新建了十余座污水处理厂,已然成为全省水环境治理领域的“领军者”,但由于污水处理需要耗费大量电能,企业工业增加值能耗不降反升,影响了所在县区节能考核和生态文明考核,增加了地方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压力。

三、对南昌水环境治理的建议

针对南昌在水环境治理领域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精准施“财”。一是强化规划领航。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领域决策部署和以及“十四五”碧水保卫战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重点任务,以“一江三河十湖”全流域整顿和鄱阳湖专项治理和生态优化行动两大主线,精准发力有序推进。二是科学预算管理。在投入上,要积极稳妥应对时势变局和经济下行压力,集中有限财力办大事、难事、急事,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财政投资,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不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特别是不再通过实施大规模湿地园林项目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三是从严项目审批。建议市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及各县区,从严从紧从细水环境治理项目的审批,原则上所有项目应以改善水环境为核心,坚决避免以水治理名义强行“搭车”的工程;原则上超过10亿以上的项目建议保持审慎态度,分批推进或详细论证后再予以实施。

(二)转型强“产”。借鉴国内在治水领域的先进经验,如浙江提出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内容的“五水共治”,如福建南平市在全国首创“水美经济”(水生态银行),本质上都是以治水为突破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南昌的水环境治理也应当围绕产业来作文章。一是强产业链条。大力扶持洪城环境、科丰环保等本土企业发展,加快创造具有自主创新优势的专利产品和专利优势,不断提升各大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和技术力量,建立全市在水环境治理领域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二是补产业短板。积极加大赣江、鄱阳湖南昌湖区周边产业优化升级,持续家加大对几大工业区和开发区工业企业的监督研判,针对畜禽养殖业在加快配齐治污设备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养殖改养生”模式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充分发挥自然生态、农家情趣、乡土文化等优势,打造景区农家乐,转型特色经营。三是扬产业特色。持续做大做强做优“国际湿地城市”“中国水都”品牌,实现“一河一景,一湖一品”;积极提倡“水经济”,将水域资源与现代文旅经济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水景+旅游”模式,将良好的生态转化为发展动能;在执行严格环评基础上,积极发展水上轮渡、水上乐园、湖滨文化、旅游、体育综合体,提升水域治理生态效益、人文效应和经济效应。

(三)合理巧“治”。目前,南昌以前湖水系及乌沙河上游段等为代表的水环境工程正在有序实施,在治理“顽疾”的同时,应该注重整体生态的提升。一是持续改,推进雨污分流。深入摸排南昌城区雨污合流或混流情况,绘制水单元治理“作战图”,排好“时间表”,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完成主城区雨污分流治理全覆盖。二是回头看,严防污染反弹。持续强化水质量检测,重点关注工业集聚区水污染及特征物质排放情况,坚决预防已治理项目污染反弹,重点关注截污管渗漏、季节性返污、临时性排污等情况,要确保南昌水域“长治久清”。三是尽力通,促进流水不腐。大力推进“一江通三河,九龙串十珠”建设,全面打通赣江、抚河航道,着重强化对桃花河、朝阳水系、乌沙河等城区小径流的“引源疏浚”工程,全面活化河湖水系,改善河湖健康,解决南昌市河湖枯水期径流问题、湖河流之间水体交换不良。

(四)科学定“制”。一是厘清工作职责。持续强化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在全市持续宣传“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理念,进一步完善南昌市城市水环境治理攻坚行动指挥部工作职责,优化“河湖长”“断面长”工作机制。二是健全补偿机制。开启实施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强化赣江、鄱阳湖南昌湖区等流域沿线属地政府管理责任意识,提高水环境目标管理强度和管理水平,加快推动河道综合治理、城乡污水收集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源头治理等系统化治理工程的实施,实现以“水”促“岸”,以线带面,立体推动的良好工作态势。三是主动接受监督。依托省长信箱、12345市长服务热线等政务服务热线平台,主动接受群众意见建议和投诉,将媒体报道、社会舆情、人大建议、政委提案与水治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符合南昌实际,符合民心所向。四是创新城市管理制度。如在对建筑工程验收时,建议将管网管材等与市政工程相关联的项目一并纳入,形成长效管理。加强后续的运维管理,组建或引进专业的团队,对城区排水管网进行专业管理。

(五)高效应“考”。一是要避免督察考评的“一刀切”。聘请中央及国内知名环保科研院所专家,对鄱阳湖南昌湖区水生态环境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利用今年大旱灾情不利气候影响时机,寻找与国家部委及省厅职能部门的沟通机会,并结合中共中央委托民主党派中央到江西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的机遇,多方发力,促成鄱阳湖水质考核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加大对水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革新,利用新的5G、VR技术,精准监测好区域水域环境。针对县区节能环保的考核,既要定量也要定性,建议在不影响全市整体目标的前提下,对县区工业节能的考核既要考虑企业的样本数、又要考虑特殊行业相对恒定的增加值、社会责任和环保贡献,将考核目标提升到市级层面及整个行业或产业进行科学平衡。二是要避免问题整改的“一阵风”。全面强化抓问题整改的力度,要较真碰硬,持之以恒地抓下去,特别是中央环保组典型案例中指出的南昌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改造滞后及污水直排整治不力等问题,不仅要按现有的作战图,力排万难按作战图序时推进,还要考虑长远的运维管理。三是要避免治理体系的“半边响”。树立厂网河湖一体化治理思路,加强多部门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体制建设,克服碎片化治水难题,积极保持与辖区中央驻昌驻赣单位的良性沟通,探索运用法治方式推动治理。在落实“源头治污”同时,强化“河道换水”“生态补水”建立联动处罚机制,推动全流域治水。

课题组成员:

长:谭绍木 民进江西省委会副主委、南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市委会主委

员:邹萍莉 民进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胡  琨 民进市委会宣调部部长

    魏智俊 西湖区发改委副主任

    陈宏达 东湖区城建局副局长

分享
打印此页|关闭窗口
分享文章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